您的位置:首頁 >公共 >

感恩!謝謝網(wǎng)絡那端的你們 為鄭州拼了四天三夜

2021-07-29 07:59:53 來源:河南商報

一個幾小時內(nèi)、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迅速建立的“鄭州救援”線上平臺,四天三夜,吸引了全國范圍內(nèi)3000余人加入。

他們輪班倒24小時不眠不休,搜集求救、救援信息10000+,完成超千人的救助工作……

這些素不相識的年輕人,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,最小的只有14歲。他們說,這樣做,是因為共情,因為他們是中國人,也是這場暴雨中的行路人。

“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嗎?”

7月20日上午,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功坐在鄭州大學的教室里,全神貫注地修習著《古代天文學八講》。

課程以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開篇,老師講道,天地的最大恩德,是為宇宙和人類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環(huán)境,讓各類生命各得其所,安身立命。

宋功聽得入神,教室外的雨聲不像開始的淅淅瀝瀝,好像有些大了。

學習完、回到家吃了午餐,宋功帶著兩只愛犬下樓,站在單元門口,他覺得不太對勁,雨太大了,積水迅速累積。

宋功有過羅布泊無人區(qū)的救援經(jīng)歷,正值下午上班高峰,小區(qū)內(nèi)人漸多,還有姑娘穿著皮鞋,宋功說,“你穿這個不行,雨太大,別去上班了!”可當時的大家都不以為意。

接下來,天就像被誰開了個大口子,雨水咆哮著瓢潑而下,京廣北路隧道被淹、鄭州地鐵5號線站內(nèi)被雨水倒灌……水災來得猝不及防,不少鄭州本地人都沒能反應過來,直到各路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紛繁雜亂的求救信息,鄭州暴雨沖上了熱搜,大家才漸漸意識到:這個中部內(nèi)陸城市、重要的交通樞紐,在一場特大暴雨中“淪陷”。

7月21日凌晨1:30,某個公眾號粉絲交流群,“夜貓子”們都關注著鄭州水災,求助信息像雪花般飄來,焦慮無聲地傳播開來,公眾號負責人突然問,“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嗎?”

四天三夜,3000余名網(wǎng)友參與的“鄭州救援”

這句話像是一根火柴,點亮了災難后枯寂無邊的黑夜。

隨即,群內(nèi)還沒睡的網(wǎng)友,開始發(fā)送自己搜集來的救援信息,一句話引來了越來越多的信息,負責人當機立斷,做了最初步的工作安排:搜集信息、撥打電話。

一個臨時起意,卻在四天三夜,由3000余名全國甚至海外愛心志愿者組成創(chuàng)建線上求救救援平臺,它至今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。非要說名字的話,那就是“鄭州救援”。

最初的核心成員,都是簡單的網(wǎng)友關系,很多還是95后。海量求助信息撲面而來,核心成員們馬上認為,簡單的搜集和打電話,絕對不是長久之計。

建立共享文檔,將求救和救援信息分類錄入,整套“鄭州救援”線上平臺的運行邏輯,被幾位“熬夜選手”在兩個半小時內(nèi)基本跑通,此時是21日的凌晨4點。

“不能只有信息的搜集、辨?zhèn)魏吐?lián)系,最后一定要落實到救援。”網(wǎng)友小瑾說,在整個搜集過程中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缺少閉環(huán)求救—救援的聯(lián)系。

于是,他們又拉組建群,專門負責之前各組所有求救和救援信息的對接。

宋功是通過朋友圈加入這個求救和救援對接組的,這個組算是所有分組里最關鍵的。

等到早上7點,組織架構完善的8個微信群正式建立,群名簡單直接,每個都以“英文字母A-H序列+功能”命名。這個線上互助矩陣從籌建到完備,僅用6個小時。

24小時輪值、晝夜顛倒、手機被打爆……

每個群有明顯的分工,只要新人入群,都會被提示查看群通知,了解自己的權限和職責。

群里基本沒有一句廢話,宋功這個70后,訝異于群內(nèi)的高效,“整個群運轉起來有條不紊,而且群里多數(shù)都是年輕的女孩子,她們工作起來果斷、干脆,甚至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。”

宋功從未如此“沉迷網(wǎng)絡”,群里有一個口號,“轉發(fā)千條不如救一條”。受氣氛感染,宋功熬了一天,血壓飆升,不得不保證每天6個小時的睡眠。

救援群里的小瑾,4天內(nèi)只睡了大概14個小時,她說,很多成員都是這樣,連續(xù)工作15個小時,甚至有人連續(xù)三四天夜班。

“晝夜顛倒、吃不到飯、手機被打爆……當然是累的。”網(wǎng)友樂樂對河南商報記者說,“但想想在洪水中前行救援的大哥大姐、消防員和軍人們,還覺得累嗎?”

實地救援驚心動魄,但線上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場。因為缺少經(jīng)驗,需要不斷調(diào)試完善規(guī)則。

“比如最開始,每個組員都能自行錄入信息,可后來隨著群人員增加,這樣會導致文檔卡頓,信息雜亂。”網(wǎng)友小A說,“后來就設置了專員,負責對接已錄入信息的查重,整理表格的冗余或錯亂。”

工作流程修補后,為保證救援群24小時不間斷運轉,他們實行輪班制。為了照顧新伙伴,還額外設立了培訓群。即使這樣,夜班人員依然極度匱乏。小A說,最后拉過來很多身在國外的“時差黨”,才勉強補上夜班的空白。

因為每組的分工不同,就像流水線作業(yè),功能是“電聯(lián)求助者”的F群組員們,尤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。網(wǎng)友KK是最初發(fā)起公眾號的工作人員之一,她說,除了F群,其他群里的伙伴們也不同程度出現(xiàn)了心理問題,“大概就是替代性創(chuàng)傷。”

包括宋功、KK在內(nèi)的不少人,盡力調(diào)節(jié)群內(nèi)氣氛,“比如我們多向各群發(fā)一些對接成功的救援、發(fā)人家的感謝,我知道這才是最能讓大家滿足的事情。”

“我們都是這場暴雨中的行路人”

24日,發(fā)起“鄭州救援”平臺的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文章,《各位:江湖遠大,后會有期》。公告中說,四天三夜的努力,“鄭州救援”的求救和救援數(shù)據(jù)搜集已經(jīng)10000+,完成了過千人的救援工作。

但當下的信息過多,他們聯(lián)系到了支持官方救援的復旦技術團隊,其會自動查重處理所有數(shù)據(jù),所有的工作可以在技術幫助下快速實現(xiàn)并且直達救援一線,“我們將在大群公告半小時后關閉表格編輯權限……最后,非常感謝各位的努力,請務必照顧好各自的身體和心理狀況,江湖遠大,我們后會有期。”

網(wǎng)友小C說,她有機會一定要去一趟鄭州,看看這個曾經(jīng)“奮斗”過的地方,或許走在路上,就能碰到被她救助過但素不相識的陌生人,“那種感覺一定很好。”

“辜鴻銘先生說過,中國人的骨子里是溫良的,我很認同。”網(wǎng)友小D說,“無法坐視同胞受苦受難,一方有難八方支援,這是中國人,也是共產(chǎn)黨一直以來的作風,身為一個中國人,這是分內(nèi)之事,他們不是陌生人,五湖四海一家親,他們都是我們的親人。”

“苦熬的最大動力,是共情。”他們說,“善意不需要理由,我們都是這場暴雨中的行路人。”(河南商報記者張逸菲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