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紅瓊向工人示范縫紉流程
愧疚的心
王紅瓊心里一直牽掛著孩子,每隔一兩個月會請假回去一趟,那時沒有高速,要轉好幾趟車、花上半天時間才能到家,當天回來第二天就走……
溫暖的廠
“王姐,今天家里沒人,我去接了娃娃就不回廠里了。”下午3點15分,王紅瓊在車間檢查衣服制作的情況,員工賀洋向她告了假,便換上外套匆忙朝廠外跑去。
“王姐,今天家里沒人,我去接了娃娃就不回廠里了。”3月6日下午3點15分,王紅瓊在車間檢查衣服制作的情況,員工賀洋向她告了假,便放下手上的衣服,換上外套朝著廠外匆忙的跑去。提前下班并非是賀洋的特殊待遇,在王紅瓊的制衣廠,只要照顧孩子都可以這樣任性“翹班”。
成都市金堂縣竹篙鎮(zhèn),王紅瓊的制衣廠有一個不成文的規(guī)定:不約束員工上下班時間,“娃娃上學就上班,娃娃放學就下班”。工廠的老板王紅瓊,曾因外出打工,一對雙胞胎兒子成了留守兒童,“賺錢不是最終目的,只愿留守兒童少一些,父母多一些對孩子的陪伴。”
時機 優(yōu)惠政策鼓勵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
2007年,家鄉(xiāng)開始鼓勵大家回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就業(yè),提供了稅收減免,房租補貼,創(chuàng)業(yè)貸款等一些優(yōu)惠政策;同時在外多年的工作經驗,讓王紅瓊也累積了一定資源。“可不可以開一家制衣廠,可以帶著娃娃,解決身邊像我一樣把孩子丟在家中,外出務工家庭的工作。”眼看著兒子也讀初中了,更需要陪伴和引導,現(xiàn)在有了政策,也有了資源,王紅瓊夫妻倆決定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,開設了制衣廠。
最初,工廠主要承接一些代工,規(guī)模不大,招聘了十幾名員工,他們幾乎都是在家照顧孩子的家庭婦女??紤]到孩子,王紅瓊并沒有嚴格約束上下班時間,“娃娃上學,就上班,娃娃放學,就收工。”一些員工的孩子讀幼兒園,下午4點左右就放學,員工請假接孩子,如果能在家中安頓好,耽擱一下又回來接著上班,如果安頓不了接著孩子直接下班。
“上下班時間很自由,沒辦法,我們走的特色路線就這樣,如果是和外省或者成都那些大型工廠一樣,就體現(xiàn)不了在家上班的優(yōu)勢,那還不如出去。”王紅瓊說,而孩子年齡大一些的,讀小學、初中,通常放學后直接到廠里,找一張空桌做起了作業(yè),等待母親下班,不會做還可以幫忙輔導。
危機 年年虧損 債臺高筑差點關門
“開廠12個年頭,沒有哪一天工人上齊過,今天你有事,明天我有事。”不約束上下班時間的工作模式給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的工廠帶來了不少問題,最直接影響的是員工的收入。制衣廠和其他流水線生產最大的區(qū)別是計件算費,要是員工上班的時間少,沒有做到一定量的活,就意味著這份錢就沒有,一個月下來,掙得少的可能只有幾百元。
工人流動頻繁會給工廠運營帶來問題,如何才能穩(wěn)定住工人的心,既要讓員工掙錢,又要讓工廠生存下來。夫妻倆想出了保底工資,根據員工當月工資和出勤天數,和整個廠的平均工資,進行一定補貼,盡可能地保證低工資員工的收入。另一方面,他們更加鼓勵能干的多干,支持多勞多得,“他們掙得越多,我越高興。”
創(chuàng)業(yè)前幾年運營得非常辛苦,為了養(yǎng)活這家企業(yè),慢慢做起來,王紅瓊和丈夫想了很多辦法,受了很多煎熬。“創(chuàng)業(yè)難,守業(yè)更難,如果在2014年我沒有拿到校服資質的話,肯定都關門了。”王紅瓊說,年年虧損,加上訂單客源不固定,經營更加困難,最高峰的時候貸款了200萬。
轉機 活少待遇好 為留守兒童留住親人
幸運的是,在金堂縣總工會,竹篙鎮(zhèn)政府等部門的扶持下,她尋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。2014年,通過一步步申請,王紅瓊取得了省教育廳學生裝定點生產企業(yè)的資質,這意味著她可以參與招標競爭獲得更多的訂單。隨后,巴中、攀枝花、綿陽等地的訂單源源而來。在2018年,創(chuàng)業(yè)11年的王紅瓊終于還清了所有貸款。
客源固定了以后,現(xiàn)在王紅瓊主要是為了解決就業(yè)。目前,工廠已發(fā)展到了70多名員工,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家庭婦女。“家門口上班,時間短,掙得又多。”很多老鄉(xiāng)知道廠里有這種待遇,原本出去打工的現(xiàn)在都回來了,廠里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員工以前都是在外務工。
3月6日,在工廠門口,記者看到一塊招聘廣告,上面寫著招聘電腦車工,計件工資,月薪可達三千至五千元。王紅瓊說,工廠的工資并不比城里低,高的還能拿六七千,而且家里開銷更小,總體收入更高一些。
工廠走上正軌,王紅瓊準備擴大規(guī)模,提供更多的崗位給鄉(xiāng)親們,希望他們留在家鄉(xiāng),留在孩子身邊。不過,當工廠規(guī)模擴大后,現(xiàn)在的工作模式還能繼續(xù)下去嗎?王紅瓊想了一個辦法,一廠兩制。整體管理和其他大廠一樣,如果愿意正常上班,全勤、加班費這些都有,如果有事情耽誤可以靈活處理。
工作時間靈活 接娃娃可提前下班
38歲的張興樹在制衣廠干了五六年,問及當初為何選擇到這里工作時,她毫不猶豫地回答:“為了娃娃!”年輕的時候張興樹便去了廣東打工掙錢,女兒從小交給母親照顧,自己和丈夫隔一兩年才回家一次,過幾天又返回廣東。逐漸的,女兒開始對他們變得很疏遠。“老大和我們陌生得很,回來連爸爸媽媽都不得主動喊一聲。”
張興樹覺得,和在廣東打工比起來,這里自由很多,還可以照顧孩子。以前孩子讀幼兒園要接,跟王姐說一聲就去了?,F(xiàn)在孩子讀四年級了,通常早上把孩子送到學校后才來上班,下班也沒有固定,有事就早點,沒事就晚些。“
兒子一句話觸動她心坎:“媽媽,你不出去打工可以嗎?”
3月5日, 一部由成都市總工會出品的微紀錄片火了,故事中的主角正是王紅瓊,她回到家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,為的不是賺錢,而是希望讓讓留守兒童少一些,網友們紛紛被其感動。
王紅瓊的制衣廠,開在金堂縣竹篙鎮(zhèn)上。3月6日中午,她忙著為兒子張羅午餐:“不好意思,稍等一下,我給兒子煮一碗面。”王紅瓊有一對雙胞胎兒子,因為都在部隊,平日見面機會不多,兒子特意留在家中陪她過完了48歲的生日,轉天又要離開。“現(xiàn)在很難得為其做一頓飯,小的時候他們就特別羨慕同學的父母在家,可以給他們做飯吃。”
1988年,才17歲的王紅瓊從竹篙鎮(zhèn)到廣東東莞一家皮具廠打工,一待便是7年,期間結了婚,生了娃。夫妻倆帶著一對雙胞胎在異鄉(xiāng),孩子生活讀書十分不便,1995年決定回到成都一家校服廠工作。很快,孩子到了讀小學的年紀,卻因為戶口問題不得不送回老家,由孩子的外公幫著照顧。王紅瓊心里一直牽掛著孩子,每隔一兩個月會請假回去一趟,那時沒有高速,要轉好幾趟車、花上半天時間才能到家,當天回來第二天就走。
盡管如此,孩子還是有些抱怨。觸動王紅瓊心坎的是,有一年五一勞動節(jié)放假,她回來了幾天,母子仨坐在一起吃飯,兒子小心翼翼地對她說:“媽媽,我跟你商量個事情,你就不出去打工了,可以嗎?”兒子說常常看到一些同學的父母在本地做點小生意,每天回家父母給他們做飯吃,他們很羨慕。
接著,兒子還幫她設計可以做哪些生意,賣蘋果,賣糖,賣農藥,方方面面都想了。王紅瓊知道,孩子看似天真的話語卻透露他們心中對父母陪伴的渴望,她說:“有機會我就回來做生意,陪你們。”
/ 當地政府 /
企業(yè)“人性化”工作模式 有助于解決留守兒童問題
“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留在家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就業(yè),不僅收入有了保證,還有助于解決留守兒童、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。”竹篙鎮(zhèn)事業(yè)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夏逢利給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,在上世紀90年代,全鎮(zhèn)80%左右的居民選擇外出務工,主要集中在廣東。從2007年后,大力發(fā)展鄉(xiāng)鎮(zhèn)經濟,政府也開始引導大家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就業(yè),截至2019年1月,竹篙鎮(zhèn)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的小微企業(yè)從6家發(fā)展到49家,可提供2000個工作崗位,自己做生意的個體經營者從400余名發(fā)展到2000余名。
談及大家紛紛返鄉(xiāng)發(fā)展的原因,夏逢利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,第一,自身在外打拼后創(chuàng)造了一定經濟基礎;第二,當地的經濟建設發(fā)展需要,有了商機;第三,有一定資源,在外務工積累了技術和渠道;第四,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對老人的照看。
王紅瓊工廠模式適合推廣嗎?能否解決留守兒童問題?“我們鎮(zhèn)上大部分企業(yè)的上班時間,都考慮了孩子讀書的因素,切合當地實際來定。”夏逢利說,目前竹篙鎮(zhèn)的小微企業(yè)基本都是“人性化”工作模式——方便照顧家人,靈活上下班。通常早上七點半到八點,下午五六點鐘下班,通常晚上不加班,下班同時把娃娃接回家;要是家里面有緊急事,都可以批準。
同時,政府也十分希望在外務工人員回來,一方面當地企業(yè)有發(fā)展需求,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(fā)展,另一方面回來可以解決留守兒童、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。“他們長期在外地務工,無法照顧孩子,孩子成了留守兒童,缺少關愛的同時教育也會有一定影響。”在今年春節(jié),竹篙鎮(zhèn)政府組織當地25家企業(yè)及園區(qū)辦了7場招聘會,提供崗位2000個。“現(xiàn)在家門口就可以工作掙錢,就不愿意去省外。”夏逢利說。(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記者 張肇婷 攝影記者 張直)